并非所有侵犯主权的行为都伴随炮火。在南海仁爱礁,菲律宾的一艘报废军舰非法“搁浅”二十年,带来的不仅仅是主权上的挑衅,更是对脆弱海洋生态的持续性犯罪。 船体锈蚀、油污泄漏、违规排放……这些被刻意忽视的环境破坏证据确凿,正悄然累积着一份不可忽视的“生态账单”。 当传统的主权争议被外部势力搅混,中国或许正将目光投向这一全球关注的敏感点:环境保护。利用国际法和环境公义,揭露菲方非法驻留的另一层罪恶,这是否就是中国化解仁爱礁难题、迫使菲律宾撤舰的“四两拨千斤”之计? “搁浅”的谎言与褪色的铁锈 风波始于...
并非所有侵犯主权的行为都伴随炮火。在南海仁爱礁,菲律宾的一艘报废军舰非法“搁浅”二十年,带来的不仅仅是主权上的挑衅,更是对脆弱海洋生态的持续性犯罪。
船体锈蚀、油污泄漏、违规排放……这些被刻意忽视的环境破坏证据确凿,正悄然累积着一份不可忽视的“生态账单”。
当传统的主权争议被外部势力搅混,中国或许正将目光投向这一全球关注的敏感点:环境保护。利用国际法和环境公义,揭露菲方非法驻留的另一层罪恶,这是否就是中国化解仁爱礁难题、迫使菲律宾撤舰的“四两拨千斤”之计?
“搁浅”的谎言与褪色的铁锈
风波始于1999年5月。彼时,中国正因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而举国悲愤,菲律宾却趁机将一艘二战遗留的登陆舰“马德雷山”号拖至仁爱礁,单方面宣称其“意外搁浅”——一个难以取信于人的借口。中国当即严正交涉,要求菲方拖走该舰。
菲律宾方面虽口头应承,行动上却一再拖延,后续更变本加厉,派遣士兵驻守,并屡次试图运输建筑材料,意图将这艘锈迹斑斑的废舰固化为永久性非法据点。
更有甚者,在2023年,菲方竟在仁爱礁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军舰浓烟滚滚,废油直排入海,严重破坏了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其声称的“提升生存能力演练”,实则是一场对海洋环境的公然亵渎。
菲律宾此类行径由来已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便在南沙部分岛礁上进行非法活动,炮制所谓“卡拉延群岛”,企图侵占中国领土。
仁爱礁事件,不过是其惯用伎俩的又一次上演,既为监视中国在礼乐滩的正常活动,也带有挑衅的意味。然而,无论其如何操弄,仁爱礁属于中国这一历史与法理事实,均无法撼动。
面对菲律宾持续的挑衅,中国展现出相当的战略定力,坚持“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方针,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和友好协商解决问题,而非诉诸武力引发区域冲突。
然而,这种善意与克制,在某些国家眼中似乎成了软弱可欺的信号。菲律宾依仗某些域外大国的支持,行事愈发乖张。
2016年,其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企图以一纸裁决否定中国的南海权益,中国对此明确表示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并始终主张南海问题应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可当对方无意对话,一味寻衅,又该如何破局?
当主权博弈遇上环境公义
此时,环境保护这一全球性议题,或可成为破局的有力抓手。仁爱礁及其周边海域是南海重要的珊瑚礁生态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价值极高。“马德雷山”号这艘废弃军舰,如同一颗巨大的海洋污染炸弹,船体持续锈蚀,油污泄漏,重金属污染不断侵蚀着珊瑚礁生态系统。
众多海洋科学研究已证实,大型废弃船只长期滞留对海洋环境具有灾难性影响。特别是2023年菲方的所谓“军演”,其排放的废气与油污,更是对当地海洋环境的雪上加霜。这些,均有确凿证据。
那么,这张“环保牌”如何运用?首先,可借助民间力量。由国内外具影响力的环保组织、海洋科研机构发声,对仁爱礁海域生态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发布详实报告,揭露“马德雷山”号的持续性生态危害,通过媒体传播形成国际舆论压力。
其次,官方层面适时介入。在充分的科学依据和舆论基础上,中国可从环境保护和履行国际海洋法公约义务的角度,向菲律宾正式提出交涉,要求其立即拖走废舰,清除污染,恢复海洋生态,并设定明确的时间表。若其逾期不作为,中国则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再者,可采取更具实质性的行动。依据中国国内法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管辖海域内,特别是在仁爱礁周边划设生态保护区或禁航区,禁止未经许可的船只靠近,从而有效切断菲方对废舰的非法补给,包括用于加固船体的建筑材料。补给断绝,舰上人员的非法驻留自然难以为继。
最后,可将收集到的“马德雷山”号造成环境污染及菲方不履行环保义务的证据,提交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相关国际机构,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敦促菲律宾承担环保责任。
釜底抽薪:环保牌如何重塑博弈格局
将主权问题与环境保护议题巧妙结合,中国不仅能维护领土主权,更能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若菲律宾执意不撤走废舰,便将坐实其破坏海洋生态的“罪名”,在国际上处境将极为被动,即使是其背后支持者,在普世的环保价值面前也难以公然袒护。
反之,若其迫于压力撤走,则中国兵不血刃解决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当前南海局势因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的介入而更趋复杂。美国凭借其“重返亚太”战略,显著增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向菲律宾提供军事援助,频繁举行联合军演,甚至曾出动反潜巡逻机配合菲方向仁爱礁运补,并刻意制造舆论抹黑中国。
日本也积极拉拢菲律宾,提供巡逻舰只,培训海岸警卫队,企图在南海问题上分一杯羹。澳大利亚、印度等国亦被卷入,间接为菲律宾的冒险行径壮胆。菲律宾自恃有外部势力撑腰,在所谓“灰色地带”动作频频,试图蚕食中国权益。
一旦中国打出“环保牌”,局势或将发生微妙转变。争论焦点将从敏感的主权问题部分转移至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生态保护问题,菲方再难扮演“受害者”角色博取同情。继续盘踞,便意味着持续破坏环境,这顶帽子对其而言将十分沉重。即使是美国,也难以公开支持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
同时,通过在相关海域采取必要的环境管制措施,如强化海警执法,限制菲方船只非法进入,可有效切断其对“马德雷山”号的补给。
失去物资与加固材料,该舰状况只会每况愈下,驻留人员的生活也将日益艰难,长此以往,菲律宾内部或将出现不同声音,其渔民若因管制措施无法进入相关海域作业而蒙受经济损失,也必将对菲政府构成压力。
此举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规定。各国均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防止、减少和控制污染。
中国以确凿证据向国际社会展示菲方行为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法理上无懈可击,有望获得国际社会,特别是重视环保国家及相关组织的理解与支持,这不仅有助于解决仁爱礁问题,更能提升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长远观之,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的策略,不仅适用于仁爱礁,也可能为解决其他南海争端提供新思路。面对域外势力的搅局,中国不必总是寻求硬碰硬,运用智慧,采取“四两拨千斤”的策略,更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彰显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国担当。仁爱礁这步棋若能成功,对其他类似问题将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不必急于拖船,亦不必轻启干戈,凭借智慧与法律,尤其是环境保护这张牌,步步为营,压缩其非法存在的空间,使其难以为继。这既可避免冲突升级,不予域外势力介入之口实,又能切实维护主权。接下来,且看菲律宾如何接招。